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6-2(奈良:吉野山)

 編按:本篇係從「1939年高雄市公學校修學旅行系列-吉野山」一文重新整理編排。

奈良的「吉野山」是日本非常有名的賞櫻勝地,著名的「吉野櫻」便岀次於此。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日本內地修學旅行,特別安排到此地,且當時(1939年3-4月份)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當時修學旅行的師生們在「如意輪寺」、「吉野神宮」、以及山路小徑,留下了影像。但是吉野山佔地相當大,分為「上千本」、「中千本」、「下千本」三個大區域,不曉得當年他們還看了哪些地方?對了,「千本櫻」講的就是吉野山的櫻花。

由於吉野山並非現代國人前往日本旅遊的主要景點(特別是在非櫻花季期間),因此我一直到2023年5月,才有較長的假期,趕緊安排小兒子一同前往。要前往吉野山,最快的方式,就是從大阪的阿倍野搭乘近鐵電車直接前往吉野。倒是我們前往吉野山的時候並非花季,吉野山沒有很多人,且等不到上山前往如意輪寺的巴士,就只能改搭計程車前往。


近鐵的吉野車站


吉野山範圍很大,可分為「上千本」、「中千本」、「下千本」三個大區域


----------------------------------------------------------------------------------------------------

一、【如意輪寺】

如意輪寺就在吉野山中千本的地方,一定要搭車上來,走路絕對會鐵腿。

『座落在吉野山的淨土宗寺院。該寺與南朝淵源深厚,南北朝時代(14世紀中後期)是後醍醐天皇的敕願寺,佔地內有後醍醐天皇陵寢和世泰親王的墓所。每年於9月27日後醍醐天皇的農曆忌日時,舉行「後醍醐天皇御忌法要」,平常不開放的本堂當天也可以入內參觀。

此外,楠木正成之子,同時也是南北朝時知名武將楠木正行,在「四條畷之戰」出戰前,曾率領一族將士來此參拜,在本堂大門上用弓箭刻下辭世之歌仍保留至今。佔地內有楠木父子立像,和正行親手種下的厚皮香樹,是一個連非歷史愛好者也必訪的景點。

與觀光景點和商店林立的地區有一谷之隔,因此即使賞櫻季節,人潮也相對閑散,能夠悠閒地賞櫻而廣受遊客青睞。從庭園的書院可以遠眺中千本滿開的迷人櫻花。3月下旬到4月上旬期間,庭園的枝垂櫻與二重多寶塔相映成趣的美景也不容錯過。』(引用自:日本好運行)

1939年高雄市公學校修學旅行,來到吉野山的如意輪寺

用Photoshop AI重新上色後的老照片。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6-1(奈良:奈良公園一帶)

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聯合日本內地修學旅行團  (有關於1939年這四所公學校的行程請參閱本系列的【前言】篇),在結束了京都和滋賀的行程後,搭乘火車來到日本千年古都-奈良。當年在奈良留下了四張老照片,分別是「興福寺五重塔」、「東大寺大佛殿」、「若草山」、「春日大社」等四個景點,都在現在奈良公園的範圍內(奈良公園非常的大)。因此2015年我們首次造訪奈良時便以這四個景點為主。其實啊,奈良應該好好的規劃完整一日遊或市二日遊的,因為除了奈良公園範圍太大且有太多景點,奈良市區也有很多的美食,值得再次參訪及品嚐!

由於奈良公園範圍很大,園區有巡迴巴士可以搭乘(付費),同時也有連結到近鐵奈良站和JR奈良站,交通算是便利。

----------------------------------------------------------------------------------

一、【興福寺五重塔】

我們一早從大阪難波搭乘近鐵到近鐵奈良站(近鐵奈良站出來就到奈良公園),馬上就看到「興福寺五重塔」,前面這個長長的階梯很好辨認拍攝地點。(要從猿澤池旁的階梯往上拍攝)

『興福寺為一座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登大路町的佛寺,南都六宗之一法相宗的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寺院主殿為中金堂,本尊釋迦如來。興福寺是藤原氏的氏寺,自古以來便有強大的影響力,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而登錄世界遺產之列。其南圓堂主奉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為西國三十三所之第9札所。

興福寺最有名的建築為最早建於天平二年(西元730年)的五重塔,塔高50.8公尺。該塔曾經幾度遭受戰火的摧殘,現在的五重塔是應永卅三年(西元1426年)重新建造的。』(維基百科全書)

----------------------------------------------------------------------------------

1939年的興福寺五重塔

老照片透過Photoshop AI自動上色。

2015年的興福寺五重塔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5-2(滋賀縣:比叡山延曆寺 根本中堂)

 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聯合內地修學旅行團,在完成上一個「三井寺清水舞台」的行程之後,緊接前往比叡山延曆寺的根本中堂。(有關於1939年這四所公學校的行程請參閱本系列的【前言】)。

比叡山就在京都市的西北邊,海拔848公尺。全日本有日本有77,000間以上的佛教寺院,而比叡山延曆寺,被稱為「日本佛教的母山」。但延曆寺範圍非常的大,因此我們在2015年2月專程前往老照片中的「根本中堂」探訪時,也只來到此處。

『785年,傳教大師最澄在比叡山建造了隱居,三年後的788年,他在根本中堂現址建造了一座小殿,後來被稱為一乘寺館。據說主像是最澄用一刀三弓雕刻的藥師琉璃子如來(秘佛),最澄點燃的光芒自他在佛像前手持蠟燭以來,一直閃耀著1200年不曾熄滅。(燒毀後重建時,它從立石寺得到了一個單獨的燈籠)。中堂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藥師堂位於最澄創建的三殿(藥師堂、文殊堂、教三殿)的中央,後來這三殿合併為一座寺廟,稱為“中堂”。 。由於它是比叡山延歷寺的中心,也是比叡山東塔地區的中心建築,因此被稱為「根本中堂」。』(詳細介紹請參閱:維基百科全書)




但是,要來到比叡山延曆寺根本中堂並不簡單,如果是從京都前來,要搭乘「叡山電鐵叡山本線」到達終點,然後再轉搭二次的纜車,才能到山頂的延曆寺,而且這條路線在冬季並未開放。於是我們選擇另外一種方式,距離從京都出發比較遠、但可以接續三井寺清水舞台的行程。也就是參觀完三井寺後再搭乘「京坂石山坂本線」到達終點「坂本比叡山口」後,再步行到比叡山坂本纜車站,搭乘纜車上山。

「京坂石山坂本線」終點比叡山坂本站

比叡山坂本站走路約10分鐘到坂本纜車站,轉搭纜車,且不用再換車

記得當天京都市區大約10度,但是纜車站內寫的是山上只有1度,而且還在下雪!

坂本纜車站

纜車通過雪線,繼續往上爬行,接下來都是白雪皚皚的世界了!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5-1(滋賀縣:三井寺觀月舞台)

1939年高雄四所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逛完了京都,接著來到京都旁邊的滋賀縣。

當時的四所公學校分別是:平和公學校(第一公學校,現為旗津國小)、青葉公學校(第二公學校,現分別為苓洲國小 / 成功國小)、旭公學校(第三公學校,現為三民國小)、東園公學校(第四公學校,現為大同國小)。 

首先來到三井寺的觀月舞台。我最早看到這張照片時,還沒有Google圖片可以搜尋,透過好友Shih-ho Lo及日本朋友的幫助,才找到答案。三井寺並非現代國人前往日本關西旅遊的主要景點,所以後續在蒐集一些資料時也比較困難。而且查了許多日治時期的歷史文獻及一些參考書,並沒有看到其他公學校或高等學校在安排修學旅行時有來到三井寺。

「三井寺(圍城寺),是位在日本滋賀縣大津市的寺院,天台寺門宗總本山。日本代表四大佛寺之一。山號「長等山」(ながらさん)。本尊彌勒菩薩、開基(創立者)為大友與多王。「近江八景」之一「三井晩鐘」之寺。」(維基百科全書)

三井寺位於京都旁邊的滋賀縣,且距離琵琶湖並不遠。現在可以從京都直接搭乘「京都地鐵東西線」電車前往琵琶湖旁的濱大津,再轉車(石山坂本線)一站到三井寺(或是可以直接從濱大津散步走到三井寺,只有短短一個站的距離)。要留意京都地鐵東西線並不是每班車都往濱大津,而這班列車很特別,會分別有地鐵、路面火車、路面電車(遇到紅燈,列車會停下來)三種型態!


路面電車的型態,正準備抵達濱大津

從濱大津站樓上看這個複雜的雙軌T字型路口

抵達三井寺站後,步行約10分鐘,抵達三井寺。而三井寺範圍不小,我們要到的地方是「觀月舞台」。2015年2月第一次來到三井寺,觀月舞台周圍被插滿了旗幟,實在是很殺風景!

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在觀月舞台旁的合照留影。

試著透過Photoshop AI技術把照片彩色化,但效果並不佳。(我的技術還不夠好)

直接把1939年的老照片拿出來對比

2024年3月初,我的家人來到三井寺,特別請他們站在同一處重新拍攝,這回觀月舞台的周圍就乾乾淨淨,沒有旗幟的干擾了!(以下二張為2024.03拍攝)。請注意老照片左後方的時鐘(?)已經消失。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4-5(京都:宇治平等院)

1939年高雄四所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有關於本次日本內地修學旅行的介紹,請先參閱【此篇】),來到京都的第五個景點:宇治平等院鳳凰堂。

當時的四所公學校分別是:平和公學校(第一公學校,現為旗津國小)、青葉公學校(第二公學校,現分別為苓洲國小 / 成功國小)、旭公學校(第三公學校,現為三民國小)、東園公學校(第四公學校,現為大同國小)。

 『該院興建於西元1053年,由平安時代權傾一時的藤原賴通改建其父別院,為引入宇治川水,依佛教末法之境,在水池之西建造阿彌陀堂,水池之東則建構象徵今世的拜殿,是為『淨土庭園』,其規格更為後來日式庭園的參考指標。

古老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面對阿字池而建,初期因置奉阿彌陀如來與52尊雲中供養菩薩像得名的阿彌陀堂,後因阿彌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飛的禽鳥,在中堂脊沿更有兩隻尊貴象徵的金銅鳳凰像,遂在江戶時期,更名為「鳳凰堂」。

鳳凰堂可說是集繪畫、建築、工藝與雕刻等藝術國寶於一堂之作,在『木造天蓋、雲中菩薩供奉像、鳳凰金銅像、梵鐘與壁畫』等稀有國寶級文物與「平等院」自身的歷史價值條件下,在西元1995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在現今流通的10日圓硬幣與10000日圓紙鈔背後,更可見鳳凰堂圖案,代表著此處對大和民族的重要意涵。

在平成24年(2012)9月3日開始的國寶平等院鳳凰堂平成修繕工程,已於平成26年(2014)9月30日竣工。上次修復已是1950年,此次修復改以鋪設沒有光澤的古風屋瓦,並將金堂上的一對鳳凰鋪上金箔,門扇與柱子也都漆上赤棕色的丹土。』(維基百科全書)

--------------------------------------------------------------------------

以下的黑白照片為1939年高雄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所拍攝。彩色照片則拍攝於2019年2月。當時全家到日本旅遊也同樣站在同樣的角度留影。



1939年的修學旅行老照片。

透過AI功能,將1939年的黑白老照片重新上色,且反而比較能還原在尚未修繕前的顏色(但也不是很精準)。不過當時拍攝距離太遠,人的部分,我暫時無法透過AI來做彩色處理(還是說我的修圖功力不夠?)


這張是在2019.02拍攝。老照片中,鳳凰堂旁邊有一顆大樹,但是在2019年這顆樹已經消失,可惜!


把老照片和現在的景色結合在一起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4-3(京都:清水寺)

1939年高雄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來到了京都最知名的景點清水寺。看來無論是80多年前,還是現代,清水寺一直是遊客前往京都旅遊必到景點。

『清水寺建於西元778年,佔地共達13萬平方公尺,由奈良子島寺僧人賢心(後來改名延鎮)所創建。但卻因為多年來的戰亂及災害受損,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於1633年重修清水寺,也就是現存的樣子。

清水寺為棟梁結構式寺院。正殿寬19公尺,進深16公尺,大殿前為懸空的「舞台」,由139根高數十公尺的大圓木支撐。寺院建築氣勢宏偉,結構巧妙,沒有用一根釘子。寺中六層炬木築成的木台為日本所罕有。』(維基百科全書)


但是,我們可以從老照片中看到,清水寺的仁王門,被貼上當時富有「軍國主義」思想的門聯,上方還有日本國旗和太陽軍旗。想見當時尚未發動太平洋戰爭之際,日本的政府卻已經是波濤洶湧的狀態。

但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1939年當時在拍照,後方及兩側都沒有其他人的干擾啊!以現在(2024年)來看,根本不可能,除非只有在凌晨來到清水寺,後面才會沒有人的狀況!也因此,我在2023年12月第四次來到清水寺,就特別在早上5:30天還沒亮就從四条散步過來清水寺。

除老照片為1939年高雄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的照片外,以下其餘照片分別拍攝於2023.05及2023.12。


----------------------------------

1939年高雄公學校聯合修學旅行團站在清水寺的「仁王門」前拍照。

使用AI技術,將照片轉換為彩色照片


這是現在平時來到清水寺的模樣,怎麼拍照都是人,閃都閃不掉!(2023.05)



來一張1939年修學旅行照片和現代的清水寺照片合成。合成的技術不是很好,示意圖,參考即可!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4-2(京都:平安神宮)


1939年3月,高雄市四所公學校(平和/青葉/旭/東園)聯合修學旅行團,來到了京都的平安神宮。
  • 平和公學校(第一公學校,現為旗津國小)
  • 青葉公學校(第二公學校,現分別為苓洲國小 / 成功國小)
  • 旭公學校(第三公學校,現為三民國小)
  • 東園公學校(第四公學校,現為大同國小)

創建於明治28年(西元1895年)的平安神宮,對京都而言算是比較「新」的神社,特別是修學旅行團於1939年到訪,也不過「才」設立44年。(其他地方動輒數百年的歷史啊)

為了紀念平安遷都1100周年所創建的平安神宮。早期由於幕末戰亂的關係,讓整個京都趨於荒廢,且明治維新之後首都機能全面遷往東京,讓京都當地的人們都感到相當失落及悲傷,為了讓京都恢復從前古樸精良的模樣,京都及全國人民的想法化作實際行動,以平安千都1100紀念為契機建造了象徵京都復興的平安神宮。(參考:LIVE JAPAN)




2015年我們專程到訪平安神宮,站在同一個角度拍攝。從建築外觀來看,就有別於京都其他神社及寺廟院,相對的比較「新穎」。

試著將老照片和2015年拍攝的照片結合。


站在同樣的拍攝角度和階梯處拍攝

平安神宮的「應天門」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4-1(京都:嵐山渡月橋)

接續 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3(大阪) 之後,來到了京都。京都有非常多可以參觀的景點,但留下照片紀錄的僅有嵐山、平安神宮、清水寺、宇治平等院、比叡山延曆寺等。其餘熱門景點如金閣寺、銀閣寺、三十三間堂等並沒有在照片中。

渡月橋,是一座位京都市,跨越桂川上的車行與人行橋梁。橋北側的嵯峨野地區屬右京區的範圍,而南側的嵐山則是西京區的一部份。從北面渡過渡月橋的話,經過中之島(嵯峨中之島町)就會到達嵐山的山腳。渡月橋週邊的嵐山地區是京都西郊觀賞櫻花和紅葉的勝地。((維基百科全書))

1939年的嵐山,渡月橋附近。依照當年參訪時間(3-4月份)來看,背景山上應該充滿了櫻花,真的是詩情又浪漫。


2019年全家春節期間再次來到嵐山,並試著把1930年和2019年的照片重疊(實在不好處理啊)。

2019年拍攝的嵐山。後方為桂川的「一ノ井堰」

2023年5月我再次來到嵐山。早上的渡月橋。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3(大阪:朝日新聞社)

 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修學旅行,來到了熱鬧繁華的大阪。不過,當時在大阪僅留下一張照片,而且這張照片是判讀了很久、且查過許多資料後,才對照出來的(感謝Shih-ho Lo鼎力相助協助判讀這張照片)!拍攝地點在大阪的朝日新聞大阪本社,位於中之島。但拍攝地點的建築早已拆除,已經改建為新的大樓(但仍為朝日新聞)。

從當年修學旅行的照片對照朝日新聞社舊建築外觀來看,拍攝地點位於朝日新聞社的頂樓鐘塔下方。拍攝地點有三層的座位,便於拍照。小朋友手上拿著的宣傳單,是當初我們找到拍攝地點的關鍵,但可惜看不到內容。為什麼小學校的修學旅行要選擇朝日新聞大阪本社呢?這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下圖為2015年拍照時對面的施工工地圍籬上拍攝。1939年修學旅行的拍攝地點在屋頂鐘塔下方。



『2007年4月 -宣布「大阪中之島計畫」 ,重建大阪總公司(朝日新聞社和朝日大廈所有)的三棟大樓。 2009年,新朝日大樓將被拆除,並建造一座新大樓,其中將容納新的大阪總部和節慶大廳,並計劃於2013年左右開放。大阪朝日大廈和朝日新聞大樓也將在 2010 年代末建成辦公大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全書)



現在的朝日新聞大阪本社外觀。當年在2015年拍攝時,裡面可以參觀,但是要預約。現在不曉得如何了?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2(廣島:嚴島神社)

廣島有兩個世界遺產,一是宮島的嚴島神社,另一則是原爆圓頂。

跟著1939年我阿公帶著公學校小朋友到日本修學旅行的腳步,來到了廣島。1939年這時尚未爆發太平洋戰爭,原子彈轟炸廣島是在1945年8月6日。

我搭乘JR到宮島口轉搭渡輪(渡輪也是JR經營的),才剛上船就看到右前方明顯的紅色海上鳥居。下船後往右手邊的海邊,順著鳥居及時燈籠,很快的就到了嚴島神社。不過我還是要和老照片一樣,先站在同樣的角度拍一張照片。





從1939年修學旅行的老照片中發現,宮島當地似乎正是漲潮在期間,所以沒有辦法走到鳥居旁邊。照片下方有為數不少的鹿(和奈良一樣)。另外,為什麼老照片左邊中會有一位和尚?

站在同一地方拍照。但是請一位日本路人甲拍攝,為何要拍得歪歪的?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重修】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的聯合內地修學旅行1(前言)(九州:太宰府天滿宮)

 

2023.05拍攝於奈良縣吉野山「如意輪寺」

【前言】寫在高雄市苓洲國小120週年校慶之前:

之前在本部落格(孫拉拉的苓雅寮日記)中,陸陸續續的寫了一些有關於在1939年高雄四所公學校(平和、青葉、旭、東園)聯合日本內地修學許行的文章。照片均來自於我的阿公-苓洲國小孫媽諒校長的老相片。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我多次來到日本出差及旅遊,也親自專程走訪照片中的每個景點,並站在同一個地方及同一角度拍照。80多年了!照片中的訓導及教師們早已作古。本來我計畫透過管道訪問照片當中的小朋友(如陳田錨議長、黃慶祥先生等),但無奈時間不等人,也都先後仙世。最後只能從照片中的景點來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並查閱許多有關於日治時期台灣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的文獻資料,來推測高雄這四所公學校聯合內地旅行的時間、地點、行程規劃、參訪重點等。

由於並沒有保留及查詢到當年這一團修學旅行的路線,因此僅能從台灣總督府的各學校修學旅行的文獻資料中來推測本次的路線。整個時間約為30-40天左右,而且正值櫻花盛開的季節。(行程中有到奈良吉野山賞櫻花)。實際到了現場看,才會發現,除了拍攝景點(背景)之外,還有整個環境的氛圍、當時拍攝的重點(為什麼會站在這裡拍照)、當地的風土人文、以及當時這群師生是如何安排交通食宿的。

在80多年後,帶著妻子兒子站在同一個位置及角度拍照,讓筆者感觸的是:雖然只是80多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到現在為止景物依舊。前人早已作古,帶著老照片來緬懷我的阿公(兒子們的阿祖),在重新按下手機快門的剎那,會有說不出的感動!

這一批先祖父遺留之修學旅行照片,悉數已全數提供給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作為數位典藏。

【老照片拍攝地點的辨識】

由於沒有留下當年修學旅行的行程表,因此僅能從這些老照片中來判斷。其實早在2000年起我就開始有了尋找這些拍攝地點的計畫,但多數地點竟然十分陌生,早期Google尚未到現在般的強大,還可以透過Google地圖、街景、以圖搜圖的方式來尋找。幸好透過好友Shih-Ho Lo的協助,陸續找到拍攝位置,後續也藉由Google街景技術的進步及更新內容,陸續又找到了好幾個位置。但最後還是有2個景點尚未判別出來。我會在最後的地方提供這些未能判別地點的照片,希望總有一天能夠找到位置,這樣我又能再次前往日本旅遊了(笑)!

【公學校和小學校的差異】

公學校:是以台灣本地人為主的小學校。照片中的1939年高雄市四所公學校,分別是:
  • 平和公學校(第一公學校,現為旗津國小)
  • 青葉公學校(第二公學校,現分別為苓洲國小 / 成功國小)
  • 旭公學校(第三公學校,現為三民國小)
  • 東園公學校(第四公學校,現為大同國小)

小學校:是以日籍孩童就讀為主的學校,可再分為尋常小學校(六年制)和尋常高等小學校(二年制)。如:大和尋常小學校(前金國小)、高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鼓山國小)、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鹽埕國小)等等。

【修學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日治時期後帶來所謂的「新式教育」,並把「修學旅行」「遠足」看作是學習的一部份,在國史館出版的「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三冊,制服篇 / 「修學」旅行篇 / 時局篇 / 內地進學篇」一書中也有許多當年來自於全台各級學校修學旅行照片,其足跡包含台灣各地及日本。除了名勝古蹟之外,仍免不了加入了許多殖民色彩,如參拜神社、參觀先進工廠企業等。後來因為1940年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整個修學旅行嘎然而止,取代的是戰時宣傳教育。

儘管當時日本內地休學旅行隱含著當年的殖民意涵,但我只想從跟隨著我阿公的腳步,來重新看一下這些景點,且這些景點經過了80多年,在經歷過數百年的時空輪迴、以及受到近百年戰爭的浩劫,日本仍能妥善的保存這些景點,到現在許多地方更已是國人前往日本旅遊的觀光重要景點,真不由得讚嘆!

【出發之前】

1939年高雄市公學校聯合內地修學旅行團員名單:



由於並沒有留下本次旅行團的行程資料,筆者僅能從台灣總督府的文件及其他參考資料,來推測整個行程。
  • 高雄-->台北(台灣神社)-->基隆港-->搭船往日本
  • 抵達九州門司港-->福岡-->太宰府天滿宮
  • 廣島:宮島的嚴島神社
  • 大阪:朝日新聞大阪本社
  • 京都:嵐山、平安神宮、清水寺、宇治平等院
  • 滋賀:三井寺、比叡山延曆寺
  • 奈良:興福寺五重塔、東大寺、若草山、春日大社、吉野山(吉野神宮、如意輪寺)
  • 三重:伊勢神宮、夫婦岩(二見興玉神社)
  • 神奈川:鎌倉(鶴岡八幡宮、鎌倉大佛)
  • 東京都:皇居(二重橋、楠正成像)、靖國神社、明治神宮
  • 日光:日光東照宮、華嚴瀑布、明智平纜車、中禪寺湖
  • 日本橫濱港-->返回台灣基隆港-->返回高雄

以下照片,拍攝於往返島嶼-1930年代台日旅情特展(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寫作文章編排方式】

本系列文章打算以比較休閒旅遊的方式來重新整理。將從九州開始,一路往北到日光的方向前進。除了老照片之外,會加入許多現代的旅遊照片,來做一對比,可同時當作是一個現代版的「懷舊之旅」指引。

【2024年的AI技術】(新增)

這次重修的最大不同,除了加入許多現在的旅遊相關情報之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已經可以透過AI技術、以及Photoshop中的一些濾鏡模組功能,將黑白照片轉換為彩色照片。儘管還是有很大的色差,但是80多年前的黑白老照片變成彩色的,看了會很感動!(會先從清京都水寺開始彩色化)


=======================================================================

【第一站】九州

當年的旅行團,從高雄搭縱貫線火車出發到台北,先到「台灣神社」(現在的圓山飯店現址)參拜祈求旅途平安,接著從基隆港搭船前往九州的門司港。


九州的最北車站:門司港。2018年拍攝時正值車站重新整修之際。

門司港站的月台

門司港站有個類似鐵道博物館的設施,可以好好參觀。

門司港旁邊的特色老建築。

門司港

關門海峽大橋。對岸就是本州的山口縣下關市。

門司港租自行車,騎海底隧道到對岸的山口縣下關市

下關市最重要且影響台灣歷史甚鉅的景點:春帆樓。

「馬關條約」簽訂處。


【太宰府天滿宮】



上面的黑白照片,僅能分辨出是在太宰府天滿宮。但是來到現場才知道,除了神社的本體之外,最重要的是旁邊這一棵「飛梅」。而且,天滿宮內到處都有梅花。拍攝日期為7月,梅花盛開時間則在1-2月。

[維基百科]:

太宰府天滿宮是位於日本福岡縣太宰府市的神社。舊社格為官幣中社。和北野天滿宮同為日本全國天滿宮之總本社、天神信仰的中心。主祭神是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太宰府天滿宮與北野天滿宮、防府天滿宮並稱為「三天神」,三天神另有一說是太宰府天滿宮、北野天滿宮和大阪天滿宮

「在太宰府賞梅活動廣為傳揚,尤其因為菅原道真對梅花格外喜愛,還有與飛梅的傳說和淨妙尼的故事一起,所以使梅花常被作為太宰府和太宰府天滿宮的象徵」